搞清「锚定效应」别被自己套路了!【联博 x 行为金融学】

玩转汽车号 36 0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卡尼曼在研究中发现,人们在思考与决策的过程中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以至于产生认知偏差,这就是所谓的「锚定效应」。就像沉入海底的「锚」,可以让船舶稳稳停靠,那些显著且难忘的信息,也犹如在脑海固定我们思维的「锚」。

  事实上,「锚定效应」充斥着生活与投资的方方面面,并影响着我们的决策与行为。比如,商家会通过给产品打上“全球限量”的标签,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其“价格不菲”。又或是,若某只基金是曾经排名第一的冠军基金,也会让人多了几分“投资冲动”,而忘了去探究它是不是因为押注赛道而在当年领跑。

  因此,在了解了「损失厌恶」这种行为偏误如何折损我们的投资业绩之后,【联博 x 行为金融学】系列视频第四集,大卫哥将带大家认识并避免「锚定效应」给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

  「锚定效应」普遍存在,却不易察觉,因此人们很容易跌入这个思维陷阱,在投资中错过机会,或是过多地承担风险。想要避免「锚定效应」引起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点击下方视频,听听大卫哥怎么说。

  所谓的「锚定效应」,就是人的思维跟决策模式往往会过分依赖第一印象、也就是接收到的第一个信息,而且不会轻易从那第一个「锚点」改变。就像用来固定船只的「锚」一样沉入海底,动不了了。

  「锚定效应」也会影响专业投资者的判断。联博曾经对覆盖全球股票的卖方分析师做过研究,去观察他们预估企业盈利的行为模式。结果发现,这些专业的分析师在调整企业盈利预测值的时候,未必是根据理性、客观的判断,更多时候是受到自己前一次预估的影响,也就是自己先入为主的「锚点」。

  联博发现,如果某位分析师已经连续六次上调这家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那么他下次再度上调的概率高达68%。相反的,如果他已经连续六次下调这家公司的盈利预测,那么他下一次转向、改为上调盈利预测的可能性只剩18%。由此可见,即使是专业的分析师,要马上推翻自己的观点也是很难的。

  「锚定效应」这种行为偏误也会出现在实际的投资行为上,特别是我们很容易把一只股票或基金的历史高位当作「锚点」,认为股价一定会回升到那个历史高位。但事实上,股价的涨或跌,特别是长期趋势应该是由企业的基本面,也就是盈利决定,跟它过去的涨跌幅度没有关系。

  理解「锚定效应」,帮助我们在投资航行中识别错误信号,避免迷失方向。让我们一起通过「行为金融学」,了解更多行为偏误,在投资之旅中稳定向前。

  本文包含的信息反映了联博集团 (“联博”或“AB”)的观点以及截至本文发表日AB 认为可信的信息。AB对相关数据的准确性不做任何陈述或保证,而且无法保证本文中的任何预测或观点将得以实现。过往的业绩不能保证将来的表现。本文中陈述的观点也有可能在本文发表后发生变化。本文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AB不提供任何有关税务、法律或会计的建议。本文未考虑任何投资人的投资目的或财务状况,投资人在作出投资决策前应与相关专业人士讨论其具体情况。(CIS)

标签: 学习资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