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在哪个校区(重庆工商大学博士培养项目喜结硕果)

玩转汽车号 6 0

  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2017届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现场

  重庆工商大学近日透露,该校2012年获批的“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国家战略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下文简称“特需项目”)经过7年用心耕耘,成绩斐然,硕果累累。

  解决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问题,关乎三峡工程巨大效益可持续发挥、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特殊战略需求。2012年,在水利部和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的大力支持下,重庆工商大学“特需项目”批准立项。

  “回应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是教育应有之义。”重庆工商大学校长孙芳城表示,学校要积极搭建平台、凝聚人才、深化研究,不仅为三峡库区培养“能扎根、能出谋、能干好”的复合型、创新性高端人才,也要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智。

  多年来,重庆工商大学集全校之力,依托“特需项目”,大胆探索与创新,走产学研结合道路,聚焦服务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国家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献智献策,育人兴业,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探育人之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我是重庆人,自小对三峡库区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希望能为三峡库区移民的安稳致富做些贡献。”王宇昕在攻读该项目博士研究生时,对未来满怀憧憬和期待。

  读博后,王宇昕就来到库区挂职原万州区移民局,跟着生态环境部的工作人员深入到移民博物馆,走访库区移民百姓家里,搜集了大量的实践材料,为研究做了铺垫。他说:“我博士一年级的时候一篇文章都没有发表,这次挂职锻炼对我启发很大,后来陆续发表关于绿色发展的cssci级别论文3篇。”

  实践性和应用性强是该项目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崔学海来到移民局移民事务所参加社会实践,看到了管理人员舍小家为大家的工作情怀,了解了三峡库区百姓生活的现状,逐渐明晰了自己后续的研究方向。滕祥河从课程设置上感受尤为深刻,学校课程内容丰富,特色系统专业课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多学科方法课培养学生综合研究能力,交叉学科特色选修课和特色学术网络课拓展了大家知识面。"

  在重庆工商大学看来,“特需项目”旨在培养拥有厚重应用经济学理论素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环境生态学等交叉学科知识,具备解决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三峡库区“能扎根、能出谋、能干好”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学校在遵循博士人才培养一般规律基础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原则,根据国家战略特殊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全流程创新,形成了“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1537”人才培养模式。

  1个中心即以服务特殊需求为中心。5个理念即源于库区、共享库区、扎根库区、服务库区、致富库区。3个要求即培养“能扎根、能出谋、能干好”的应用经济学博士。7个手段即生源选拔遵循三个优先、课程体系强调知识复合、学生指导实行双师团队、学术水平采用双重考核、论文选题坚持需求导向、学位授予严格质量标准、组织管理实行协同配合。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应用经济学基本理论体系为核心,建立“公共基础课+特色系统专业课+多学科方法课+交叉学科特色选修课+特色学术网络课”五大板块有机结合的理论课程体系,“课程实践+库区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实践报告撰写+论文调研”五位一体实践课程体系。

  在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下,优秀人才得以涌现。2016级博士生王伟在校期间就发表核心论文17篇,其中A刊1篇、B刊4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主撰的1份成果获中央领导重要批示,入选重庆市第三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荣获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滕祥河入学以来在《改革》《光明日报》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已发表并见刊(含重要报刊)论文15篇,主持科研项目3项,包括主持1项市级科研项目,获第六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三等奖,参与完成13项资政建言,其中第一主笔完成的1篇被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立案。

  以高远的视野、深邃的思考,重庆工商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书写下一所高校积极回应国家战略的时代答卷。

  集八方之才打造“金牌”导师团队

  在距离重庆1000多公里的北京,原国务院三峡办经济计划司司长陶景良逐字逐句地阅读在读博士生的论文,每一页都用红笔批注得满满当当,凡是不能文通语顺的、概念不清逻辑不严的,陶景良都一一标出来,在见面时指出并提出批评。

  作为博士生的事业导师,陶景良给博士生留下了“学识饱满、为人谦和”等形象,他参与了三峡库区移民试点和大规模搬迁安置的全过程。他在指导博士生中,强调研究选题一定要紧密结合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三峡库区经济快速发展。他用自己一生的学识积累,给重庆工商大学的博士生毫无保留的指导。

  在万州经开区,身为博士生实践导师的经发局局长王培学给自己定了“三个责任”:第一,重点推介库区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布局、人才现状及移民生产生活情况;第二,交流互动,通过召开座谈会,师生面对面交流,共同谈到产业空心化的具体举措,库区增收支付的有效路径及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激励措施办法等;第三,把学生带到重点企业考察学习,增强学生的实战能力,达到教学相长。

  在重庆工商大学校内,学业导师王崇举饱含着对三峡库区移民深厚的感情,以及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在学业上对学生尽心尽力的指导。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5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30项,拥有专著12部的专家学者,他说:“希望能够培养出既重理论,也重视实践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希望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我们每个人都有学业导师、事业导师、实践导师指导我们学习科研,他们都是相关领域响当当的人物。”一位在读博士生说。据悉,重庆工商大学吸收了40余名行业(部门)专家型领导加入到博士指导教师团队中,与行业(部门)共建导师队伍。

  正所谓师高底子强,重庆工商大学集合八方之力,全力打造一支金牌教师队伍。

  学校强调人才引领,加强项目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高水平人才,为“特需项目”打造雄厚师资团队。学校从校内严格考核程序,选拔优秀教师。构建“2+X+Y”博士人才培养双师型、复合型师资团队:“2”指学业导师和事业导师共同指导;“X”指多领域跨学科专家协助指导;“Y”指课程教学团队。

  现有博士生学业导师17人,事业导师17人。师资队伍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2人、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2人、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2人、全国文化名家2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6人、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3人、重庆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2人、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巴渝学者”4人。

  这支实力突出的教师队伍,为培养“能扎根、能出谋、能干好”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科研之果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109项科研成果得到有关领导批示及转化应用,其中10项决策建议获得中央领导和省部级主要领导批示。获得32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奖励。开展三峡库区和长江经济带相关课题研究120项,在SSCI、SCI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公开发表论文339篇,出版专著75本……

  这些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咨政成果、科研课题、理论研究成果,一个接着一个,一篇连着一篇,共同组成了重庆工商大学这几年来的实践之路、创造之路、收获之路。

  来自科研的力量,也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三峡库区百姓的生活。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敬在孜孜不倦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攻坚克难,硕果累累。校长孙芳城和他的《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成果,对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得到了原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获得第六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一等奖。

  “所有的钻研探索,都要与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具有较高契合度,要聚焦三峡库区百姓的安稳致富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做好研究,发现并解决发展中的难题。”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田双全表示。

  重庆工商大学如何能在数年内保持如此高的科研数量和质量?这离不开学校从建设投入到资源配置体系、实践基地、教学科研平台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学校已围绕三峡库区开展了相关研究。近年来,学校以高水平科研平台为依托,以三峡库区需求为导向,开展联合攻关,先后承担了与库区移民、产业发展、统筹城乡有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近50项。

  近年来,学校构建了中央、地方、学校和平台的四级资源配置体系,从人、财、物等方面全面支持项目建设。其中基本建设投入6500万元,人才引进、流动站、工作站建设投入3600万元,科研投入4200万元,学术交流、访学、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学科建设等投入共计4300万元。

  学校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目前有支撑该项目的国家、市级教学科研平台11个,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与国别研究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还建有“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数据库”,三峡库区数据化信息平台。

  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也为学校科研添智献力。学校与重庆市移民局、万州区、开州区、云阳县、丰都县、重庆渝康资产管理公司等行业(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共同打造库区咨政智库平台;在三峡库区建立了15个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和30个野外长期跟踪科研观测点。博士生定期深入库区挂职锻炼和进行数据采集。

  有光荣的梦想,才有非凡的成就。重庆工商大学积极开展学术研究、推进成果转化,让学术的力量成为提升三峡库区百姓安稳致富的强大力量。

  造百姓之福助力库区安稳致富

  源于库区、共享库区、扎根库区、服务库区、致富库区,这看似简单的20个字,却饱含重庆工商大学对三峡库区百姓的一腔真情,渗透进项目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中。

  重庆工商大学在项目推进中,不仅将数百个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解决当地群众发展稳定致富等问题,还培养出在三峡库区“能扎根、能出谋、能干好”的复合型、创新性高端人才,已毕业的2名学生现已成为所在单位的教学科研骨干,得到用人单位的较高评价。

  “我在读博士生之前,就是万州区三峡职业学院工作,对三峡库区工作人才培养做工作。现在是在长江师范学院专职研究人员,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感觉非常有成就感,有价值。”首届毕业生胡江霞说。

  胡江霞是大家眼中不折不扣的“能人”,她先后撰写的7篇决策建议成果被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采纳,4篇决策建议成果呈报国务院三峡办,5篇决策建议成果受到政协重庆市委员会高度认可,并予以立案采纳。如今她在岗位上持续钻研,继续做出更大贡献。

  即使身在校园,博士生们也心系三峡库区百姓的安稳致富,积极行动。

  熊星基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视角,构建了三峡库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综合评价方法,探讨了三峡库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现状及空间差异。董昕、朱光福、周超、李春艳、滕祥河发挥团队作用,搜集了三峡库区关于生态农业、物流、旅游、低碳等产业的案例,从中总结经验,为政府、学者以及广大关心三峡库区的读者提供参考。

  除了为三峡库区培养优秀人才,重庆工商大学还对库区基层干部进行培训,累计培训数千名,这些基层干部把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改革开放经验用到了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工作中,为库区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于重庆工商大学而言,“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安稳致富国家战略”博士人才培养项目的意义不仅仅是服务学校“博士点”的建设,更是助力三峡库区百万群众安稳致富的重大社会课题,为了库区人民的幸福,为了服务重庆努力发挥“三个作用”,他们将在这条道路上继续铿锵前行。

标签: 学历百科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